- 首页 >
- beat365有多少个入口 >
- 国内
beat365有多少个入口_365bet.com_365官网多少
【编者按】
我们都是追梦人。
新闻记者的梦想,是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前进的步伐,记录普通人的追梦故事,从深山“空巢村”的复苏到山水林田的生态变迁,从罕见病少年的大学梦圆到神舟航天员的星辰大海......
“我在现场”栏目以“我们都是追梦人”为题,将新华社记者记录的追逐梦想的故事汇聚于此。这些故事讲述的是追梦人不停的脚步,是“中国梦”照进现实的新时代。
作为长期在基层采访的记者,我把每一次蹲点报道当作在基层种下一棵“树”。
10年前,我的梦想是在广西最贫困的地区用我的镜头记录百姓与贫困斗争,用我的图片故事在大山里种下一片“林”。
在这10年里,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,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。
10年,30万公里,50万张照片,我照片中的很多人圆梦了、幸福了,在乡村振兴的奋进路上又有了新的梦想。
走出大山的新起点
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,共有145户700余人。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,41户属于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。在苗语中,乌英意为“美丽的新娘”。
作为家中长女,梁足英7岁就开始分担生活的重担,每天从早忙到晚。看到同龄的男孩子去学校上课,梁足英很羡慕。有时候,她会背着弟弟到教室外面,偷偷听课。
在乌英苗寨,梁足英(右)和同学韦妹快在路边学习,等待同学们一起去教室上课(2020年5月20日摄)。
梁足英长大、出嫁、生儿育女,一晃30多年。
在这期间,山区女童教育逐步得到改善。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,乌英苗寨和很多山寨一样,发生了巨大变化。梁足英和姐妹们走出大山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。
2020年3月,当地政府部门在乌英苗寨开办“我教妈妈讲普通话”“双语双向”培训班。梁足英和妈妈一起走进夜校课堂,成为同班同学。
在乌英苗寨“双语双向”培训班课堂上,梁足英(前右)和母亲梁英迷在一起学习(2020年6月8日摄)。
曾长期担任培训班老师的潘木枝是乌英苗寨走出的大学生。她说:“读书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,埋藏在妈妈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。她们白天干活已经很累了,晚上还坚持来上课。而且穿上新衣服,像过节一样。”
梁足英说:“我每天都早早出门干活,争取早点回家,然后洗澡、吃饭,等着上课的beat365有多少个入口_365bet.com_365官网多少响起。”
为鼓励梁足英学习,丈夫卜胜昌不仅把晚上的家务活全包了,还特意给她买了新衣服。梁足英成为班上学习最勤奋的人,并被选为班长。
在培训班举办的500多个夜晚里,妇女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,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、同窗之谊。大家晚上一同上夜校学知识,白天一起种高粱、护果树、养田鲤,在脱贫致富路上撑起“半边天”。
梁足英(左)和同学潘妹妹在家写作业(2020年9月11日摄)。
从去年开始,梁足英和姐妹们出镜拍摄了50多个短视频,介绍乌英的风土人情,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。
2021年下半年,在柳州市妇联、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以及柳州市爱心螺蛳粉企业的支持下,从未走出大苗山的梁足英和姐妹们,第一次到城市参观学习、第一次到海上游览。
在广东廉江市近海海域的游船上,梁足英(左三)、吴妹富(左一)和游客一起跳舞(2021年11月4日摄)。
从今年4月份起,梁足英每天都通过微信和电话,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商家对接销售野菜事宜。这是她们走出大山的新起点。
从复苏到复活
位于大山深处的广西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,曾是典型的“空巢村”,一度只剩下6名老人留守,土地闲置荒废,田野荒草丛生。
为了不让故乡在人去村空中渐渐消失,在城市务工多年、54岁的龙革雄返乡创业,坚守10年。他和乡亲们一起将铜板屯从“空巢村”、贫困村,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示范村。
在铜板屯,村民龙革雄扛着树苗上山种植李树(2021年3月7日摄)。
上世纪90年代,农村掀起城市务工潮,铜板屯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。1992年,24岁的龙革雄带着妻子罗伟枝,结束“望天吃饭”的种地生活,选择到城里务工“大干一场”。
铜板屯春色(2021年2月12日摄)
龙革雄与堂兄弟龙飞联、龙飞振等人用打工攒下的58万元作为注册资金,成立了“铜板高山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规模种植李子树及山野葡萄,发展特色观光旅游。
在艰难的发展中,合作社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,许多村民自发和龙革雄等人一起上山开路、开荒种树,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一起干。
拼版照片:上图为铜板屯的农家食堂、游客接待中心、观景台已经建成(2017年3月2日摄);下图为2015年7月22日拍摄的铜板屯。
在脱贫攻坚和生态乡村建设中,铜板屯先后得到政府扶持资金近千万元。进村道路、环村观光道路、滴灌工程、游客接待中心、饮水工程、旅游公厕、停车场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,村民自办的10多家农家乐开门迎客,铜板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。
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龙璐婷、龙璐莹、龙紫贤、龙杰(从左至右)在铜板屯的合影(上图摄于2013年7月23日,下图摄于2021年2月15日)。
铜板屯于2018年实现整体脱贫,龙革雄还被评为融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。如今的铜板屯,春有百花开,夏尝瓜果甜,秋来枫叶黄,冬季腊肉香。曾经的“空巢村”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寻觅乡愁。
拼版照片:融安县东起乡铜板屯村民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的场景。上左:铜板屯村民在修建人畜饮水工程(2017年3月5日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);上右:村民龙革雄(左)和龙飞联搬运排污管道(2017年8月15日摄);下左:铜板屯村民们在搬运排污管道(2017年8月15日摄);下右:铜板屯村民们在搬运排污管道(2017年8月15日摄)。
悬崖上的梦
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七百弄、板升等乡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层峦叠嶂、山高路陡。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实地考察后,认为这里是“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”。弄勇小学就坐落在这片千山万弄之中。
位于大山间的山区小学,多是交通不便。10年前,许多学生的上学路,布满荆棘和艰险。
2012年,我第一次来到弄勇小学、弄雷小学采访时,校舍简陋,环境艰苦。孩子们住的是平房宿舍的“大通铺”,空间狭小。由于弄勇村是缺水地区,学校要在屋顶收集雨水,再通过塑料管引到水柜中供学生饮用。弄勇村只有一条水泥路,大部分学生要花一两个小时爬“天梯”、过悬崖,翻越大山才能抵达学校。
条条沟壑、重重高山阻碍了孩子们的上学路,也阻碍了教育发展的脚步。
10年来,当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,优先发展教育,先后实施义务教育“全面改薄”“双千计划”“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”等,山区教育有了质的飞跃。
拼版照片上图: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,11岁的蒙秋艳(右一)在悬崖边护着低年级的小伙伴回家(2012年9月3日摄);下图:已经是广西医科大学大二学生的蒙秋艳(中)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合影(2022年8月23日摄)。
10年间,大山里的学校早已旧貌换新颜,温暖着少年成长岁月。弄勇村实现了屯屯通公路,并融入了大石山区的路网工程,孩子们上学之路越来越宽,过“天梯”、爬悬崖求学成为历史。
如今,大山里的孩子们不仅上学不再难,有的已经实现了走出大山、考上大学的梦想。
拼版照片上图: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雷村哈保屯,11岁的蒙秋艳在悬崖边休息,这一处约300米长的半山悬崖,是她读小学期间每天都要走的路(2012年9月5日摄);下图:已经实现大学梦想的蒙秋艳,就读于广西医科大学,这是她在学校的语音室学习(2022年9月5日韦婷婷摄)。
拼版照片:左图为在弄勇村弄顶屯,弄勇小学四年级学生蒙宣任(前)背着生活用具,爬“天梯”去上学(2012年9月3日摄);右图为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,大一学生蒙宣任在宿舍里上网课(潘建成2022年5月28日摄)。
十年树木,百年育林。摄影报道也是如此。记录过程更需要耐心,记录变化更有纵深感。
“瑶山蹲点影像日记”、“复苏的空巢村”、“苗山脱贫影像志”、“可爱的乡村”……一篇篇图片报道犹如一棵棵根植于伟大时代沃土的大树,枝繁叶茂,生机勃勃。
策划:王建华、费茂华
统筹:周大庆、刘金海
记者:黄孝邦
编辑:张善臣、卢烨、蔡湘鑫、程婷婷